算电协同有望成为电力消费新增长点
——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观察
在宏观经济长期向好,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技术能级不断跃迁下,“AI的尽头是算力,算力的尽头是电力”得到广泛认同。算力、电力协同有望成为电力消费的新增长点。
3月26日,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(以下简称“中电联”)举办的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,中电联党委书记、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,以AI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,“AI+电力”正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。
AI算力引发用电量攀升
据中电联统计,2024年,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、云存储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增长30.9%,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0.9%。初步估算我国5G基站用电量1千亿千瓦时,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在1%左右,同比增长27.7%。
就今年用电量增速看,年初用电需求整体偏弱,但AI引领下的信息技术行业用电量仍保持较快增速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1~2月全国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3.5%,全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25.2%。
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加快推进算电融合,政策层面已有相应部署。早在2023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等就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将在2025年底初步形成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。
去年7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、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《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,强调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,进一步完善算力体系建设,统筹数据中心发展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,开展算力和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。
响应政策指引,电力行业企业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领域的探索应用。其中,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基石大模型,推动构建一体化运营调度体系;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陆续完成与DeepSeek大模型的接入,积极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。
中电联预计,2025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用电量将达到3600亿千瓦时,5G基站用电量将达到1400亿千瓦时左右。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中国信通院”)测算,到2030年,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或将超过4000亿千瓦时,全社会用电量占比接近6%。
加快推动算电融合发展
“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渗透,正在引发一场从技术架构到运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,推动电力系统从‘机电主导’向‘数智驱动’跃迁。这既为解决传统电力系统难题提供新的选择,也带来了技术融合、安全风险等深层次挑战。”杨昆直言。
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同样表示,算力耗电量随人工智能需求爆发大幅增长,但当前算力电力融合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、技术协同不足、基础设施掣肘、协同机制割裂等挑战,若不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,2030年碳排放量将超过2亿吨。
“我国算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,但电力自给率不足40%;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0%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,但电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。同时,东部地区绿电资源不足,难以满足绿色化发展的需求;而西部地区的绿电消纳能力有限,导致资源浪费。”黄伟指出。
为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要求下算电融合的创新应用,目前,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张家口采用“风光储+数据中心”直供模式,建成全球首个100%绿电直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,通过专属输配电通道实现风电、光伏直供,绿申消纳比例达95%以上。
此外,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贵安新区建立数据中心绿电交易市场,允许企业通过南方电网电力交易平台直接采购云南、贵州本地风电,绿电溢价收益反哺新能源投资,形成“以算促电”良性循环。
“算电融合发展,保障了国家战略安全与‘双碳’目标实现,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变革,为全球智能化发展提供发展路径,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”黄伟认为,未来,加快建立算力、电力协调机制,要实现跨区域算力资源与绿电资源动态匹配,通过绿电直供协议和跨省调度平台,减少西部弃风弃光;同时着力完善电力与算力交易机制,制定算力峰谷电价政策,引导错峰调度,降低电网尖峰压力。
上一篇:无